NEWS CENTER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在大連、遼陽等地主持召開省海洋與漁業科技成果鑒定會,分別對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完成的《海蜇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技術開發與災害水母制約機理研究》、《海洋水產生物DNA鑒定、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檢驗技術》,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完成的《遼寧省大型水源水庫的保水漁業及水資源持續利用研究》等三項科技成果進行鑒定。
專家組對上述三項科技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海蜇資源可持續利用綜合技術開發與災害水母制約機理研究》項目在國內外首次揭示了白色霞水母、黃斑海蜇無性繁殖生活史,完成了沙蜇生活史及關鍵發育階段的適應策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重新界定了沙蜇和海月水母的分類地位以及海蜇養殖群體與自然群體之間的遺傳差異。首次揭示遼東灣海蜇的生長、死亡和種群時空分布與種群動態特征;應用相對資源量和產量回歸模型對遼東灣海蜇進行了25年的產量預報,制定了“禁止底拖網作業” 、“出現幼蜇時沿岸全面禁漁”和“秋汛海蜇生產統一開捕期”等三項遼東灣海蜇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措施,增加遼東灣海蜇自然種群發生和存活率,為遼寧省政府制定遼東灣海蜇生產管理政策提供了技術保障。該項目整體水平處于國際領先。
《海洋水產生物DNA鑒定、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檢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文蛤、圓斑星鰈和條斑星鰈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測定與分析,建立了包含165種海洋水產動物線粒體COI基因、135種藻類葉綠體rbcL基因序列數據庫和DNA條形碼識別系統,為進一步開展海洋生物物種DNA鑒定奠定了基礎。構建了圓斑星鰈、文蛤、蝦夷扇貝、刺參和斑海豹等重要種類cDNA基因文庫;首次克隆分析了圓斑星鰈、文蛤、蝦夷扇貝、刺參、中華絨螯蟹的9種免疫、7種生長代謝、4種抗氧化類功能基因;開發了蝦夷扇貝、文蛤、紫貽貝、中華絨螯蟹、斑海豹等有效SNP標記112個、EST微衛星標記1200個。研究了皺紋盤鮑、蝦夷扇貝、櫛孔扇貝、文蛤、菲律賓蛤仔、圓斑星鰈、斑點叉尾鮰、中華絨螯蟹、刺參、海膽、海蜇、裙帶菜、海帶、鼠尾藻、斑海豹的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種群遺傳結構,并進行了評價,豐富了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基礎信息。項目總體水平居國內領先,部分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遼寧省大型水源水庫的保水漁業及水資源持續利用研究》全面調查了遼寧省4座大型飲用水源水庫的理化及生物因子,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及水庫現狀,提出了科學發展水庫漁業生產的技術措施,為遼寧其他飲用水源水庫未來的合理化開發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為我國飲用水源水庫大力發展“保水漁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